在深圳国际美术馆项目的建设工地上,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。他穿戴着安全帽与马甲,时而俯身查看现场清水混凝土的浇筑细节,时而俯身用卡尺测量清水混凝土的平整度——他就是项目书记、项目经理卢礼剑。从2009年握着全站仪的青涩测量员到现在的项目经理,从高速公路建设到文化地标打造,15 年扎根一线的坚守,让他收获了从 “广东省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”到“光明区五一劳动奖章”的诸多荣誉。但对他而言,真正的勋章,是亲手建起的建筑里藏着的“工匠精神”,是万千家庭住进新房时的笑脸,是党旗在工地上飘扬的鲜红底色。
从“丈量大地”到“领航项目”:用“较真”刻写成长坐标
2009 年盛夏,金安高速A7标的工地上,24岁的卢礼剑背着沉重的全站仪,在 40℃的高温里徒步复核路基坐标。“测量数据差1毫米,路面就可能偏移10厘米。”他的笔记本上,除了密密麻麻的高程数据,还画着无数个校正符号 —— 这个习惯,后来成了他“较真”的标签。
2014年加入中建一局后,卢礼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“加速期”。在博今商务广场项目担任工程部经理时,面对复杂的深基坑施工,他带领团队创新采用XX技术,深夜的办公室里,他常对着图纸推演到凌晨,反复核算每一个数据,确保施工方案的万无一失。他的身影成为了项目团队中最坚实的后盾。“工程人就得敢啃硬骨头”,正是这份执着,让他在
2019 年,红坳村安置房项目的重担落在他肩上。这是涉及上千户家庭的民生工程,面对考验, 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,一次次突破技术壁垒。他深入一线,亲自监督施工质量,经常组织方案交流会,在他的带领下,团队士气高昂,成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。他的领导力和团队精神,成为了项目成功的关键。2019年底,项目顺利竣工,让上千户家庭搬进了新家。送来的锦旗上写着 “匠心筑家,情系百姓”。这份担当,让他在 2021年捧回 “广东省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”奖杯 —— 奖杯底座刻着的 “民生为本”,正是他对工程的注解。
以 "红色引擎" 驱动项目建设:让党旗飘扬在攻坚一线
“作为项目书记,既要管好工程质量,更要凝聚团队力量。”这是卢礼剑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深圳国际美术馆项目,他创新推行“党建 + 生产”双融双促模式,把党支部建在施工链上:成立“清水混凝土攻坚党小组”“钢结构提升先锋岗”,让党旗飘扬在施工一线。面对1.3万平方米清水混凝土“素颜出镜”的硬骨头,他积极发挥党员先锋带头啃:37次试配实验里,带领团队轮流盯守搅拌站,记录不同水泥粉煤灰配比的初凝时间及成型颜色;模板选型时,带着团队跑遍8家厂家,对比18种板材的平整度;施工阶段,带领团队值夜班每车测一次混凝土坍落度及温度,确保墙面呈现“如肌似玉”的质感。“技术党课”上,他带着党员及项目领导班子、部门经理拆解图纸里的“密码”:“看这道禅缝,既要直如标线,又要留自然肌理 —— 就像我们的工作,既要守纪律,又要敢创新。”最终,清水混凝土墙面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 100%,成为项目的“门面”。
以标杆意识雕琢时代地标:从“合格工程”到“城市印记”
深圳国际美术馆项目钢结构约53米高,这个重达 165 吨的“空中纽带”,是卢礼剑团队用“毫米级精度”拼出来的。为实现“鲁班奖”目标,他带领团队立下“三个绝不” 誓言:
绝不放过一个隐患。钢结构施工时,他带领团队引入“大悬挑钢结构胎架支撑”体系,用10个监测点实时追踪结构位移偏差,最终将数据锁定在5毫米内,“比规范要求严了一半”。
绝不辜负一份信任。推广BIM 技术时,他要求“模型比现场先建”,提前发现44539处管线碰撞,避免返工及材料浪费。2024 年6月,光明区“安全生产月”观摩会在这里举行,100余名同行代表参观时,看到的不仅是整洁的工地,更是每个细节里的匠心。
这一年,卢礼剑站上光明区“五一劳动奖章”领奖台。当奖章与胸前的党徽交相辉映,他说:“这份荣誉属于团队 —— 是300多个日夜的坚守,让美术馆从图纸变成地标。” 如今,项目已斩获“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I类成果”“中国建筑业协会 QC 一等奖”,向“鲁班奖”稳步迈进。
从高速公路的测量仪到文化地标的BIM 模型,从民生工程的钥匙到美术馆的玻璃幕墙,卢礼剑用15年证明:真正的先锋,从不是聚光灯下的瞬间闪耀,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—— 像清水混凝土般,褪去修饰仍见初心;如钢结构连廊般,扛起责任始终挺直。
从深圳的山海之间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,卢礼剑的故事还在继续。他以初心为笔,以匠心为墨,在城市发展的画卷上,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答卷。